國綜圖表題答題要訣——讀出圖表力!圖表識讀正當道

作者:CWT國語文資深命題教師


因應 108 年新課綱改革,111 學年度起大學入學測驗也進行變革,國文考科選擇題部分,變更為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(以下簡稱國綜),目前公布兩份參考試卷、一份試辦考試卷。統計三份試卷中的圖表題設計,參考試卷(一)中出現6題,占總試題18%,參考試卷(二)中出現5題,占總試題14%,而試辦考試卷出現4題,占總試題10%,也因此我們可以發現以圖表進行命題,是應試者要準備國綜不可不面對的難題。

成功的閱讀者經常使用策略進行閱讀。因此,面對圖表命題,靈活地運用策略以進行圖表理解,是因應國綜考科可以努力的方向。而學者Curcio認為圖表理解可分為基礎、中等、高等三層次。基礎層次是資料的擷取,即閱讀圖表時,能查出各項圖表所標示的資訊。中等層次是能整合圖表訊息,意謂在閱讀圖表後,統整各項相關資訊,並能進行釐清。而高等層次則是讀出圖表背後隱藏的意涵,並進行分析、批判。因此,善用策略以有效擷取資料,進而整合訊息,最終提出意涵的分析,為圖表識讀的重要目標。

而從圖表與文本的關係來看,在目前試題呈現的形式中,一般可分為圖文關係分立、圖文合併、單純插圖、以圖表為主等幾種。在進行圖表閱讀題目作答時,可先決定閱讀順序,如先看文字再看圖表,又或者在兩者間交互參照,可增進閱讀理解,也更能釐清傳遞資訊的真實意義。

以國綜參考試卷(一)中的第11-12題為例,該題分別以一受訪者對「是否去過實體書店」的圓形圖,和一各類受訪者「是否去實體書店」的平均次數表為素材,讓應試者在讀完圖表後,分別回答第11題的「推理整合」問題,以及第12題的「評估詮釋」問題。

11-12 為題組

下列圖表摘自文化部《105 年臺灣出版產業調查報告》有關民眾105 年閱讀及消費行為的統計,「圖一」是受訪者對「是否去過實體書店」的調查結果,「表一」是各類受訪者「去實體書店的平均次數」,請於閱讀後回答 11-12 題。
  1. 若僅依據表一的訊息,下列甲、乙兩項推論,正確的是:
    1. 甲、女性比男性更常去實體書店。
    2. 乙、個人月收入在 5 萬至 10 萬之間,是紙本實體書的主要消費者,消費總額最高。
    1. (A) 甲、乙皆正確
    2. (B) 甲、乙皆無法判斷
    3. (C) 甲正確,乙無法判斷
    4. (D) 甲無法判斷,乙錯誤

從第11題來看,甲項推論是對於應試者能否在表一中找出「性別」欄位,並讀出男女去實體書店次數多寡差異的檢核。乙項推論則是要自表一的「個人月收入」欄位中,讀出收入5萬至10萬之間的人去實體書店的次數,與推論所述是否吻合,而收入5萬至10萬之間的資訊無法直接在表中提取,還要經過統整的步驟。因此。應試者要能從圖表擷取出基礎層次的資料,進而運用中等層次整合的概念,針對四個選項進行判斷,才能完成作答。

表格是常見羅列大量整理資訊的圖表,因此閱讀表格時,須先理解表格橫向、縱向的項目名稱,然後有順序性地進行閱讀,才能釐清各項資料的意涵,同時因表格具有彙整資料的特性,在基礎層次的資料擷取時須格外留意,避免誤讀的情況發生。

  1. 關於圖一與表一的解讀,最不適當的是:
    1. (A) 圖一沒有明確意見的受訪者,即為表一年齡與個人月收入這項中的未表態者
    2. (B) 本調查預設性別、年齡、居住地區、個人月收入,會影響去實體書店的意願
    3. (C) 東部及離島受訪者去實體書店的平均次數最少,可能受當地交通狀況、書店多寡影響,因此不宜據此推斷當地閱讀風氣
    4. (D) 19~29歲受訪者去實體書店的平均次數最高,此數據或受抽訪對象的個別因素影響,不宜據此推斷這個年齡層最愛看書

而第12題中,除了表格外,更要能對於圓形圖進行理解、詮釋。圓形圖是數據資料的圖表,主要的特色在於給人強烈的視覺效果,以達其圖表化的目的。因此,閱讀時,宜先從標題理解圓形圖所展示的是何種訊息,然後,釐清圖中每個扇形區所代表的意涵,從而思索被引用的數據具有什麼意義。而為回答本題,在統整圓形圖、表格資訊後,還要針對選項中的描述進行判斷,以釐清所述語句內容的合宜性,以便更進一步運用高等層次的批判,以進行評估。

然而,圖表命題僅運用表格、圓形圖嗎?自然不是,折線圖、鎖鏈圖、長條圖、流程圖、地圖、圖像等也都含括其中,如參考試卷(一)(二)和試辦卷皆有多題運用圖像,參考試卷(二)更有鎖鍊圖的命題。要進行三層次的圖表識讀,理想的狀態要能達到自動化的程度,也就是能快速地擷取出基礎資訊,這樣方能有更多心力運用於中等、高等層次的閱讀理解。因此,除了在日常的練習中,要能夠多多接觸圖表類型文章外,更要隨時省思,不能只著眼於文字,要掌握住圖表表達的特質,方能快速解題,在新階段的國綜考試中獲得更好成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