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化閱讀,厚植寫作基礎

作者: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/ 李清筠教授

「知性題圖表通常具體明確,建議先看圖再輔以文字。知性文本結構明確、訊息清楚,只要平時熟習其陳述模式,便能快速擷取訊息、統整重點。

感性題則以文本解讀為引導。而對文本的解析,仍須將焦點置於題目要求,且要能更敏銳地從題目中找到可以深化自己寫作的資源。」

107「寫作測驗」分別評量理性思辨或感性抒懷二種能力,顧及到考試的公平性,也回應了外界對語文學科屬性/功能的質疑。然而,時間的壓縮,使學生必須快速閱讀、立即切換、迅速書寫,先求寫完,再求細玩深思,再求經營設計。結果可能導致精心設計的題目,不能發揮鑑別力,也使認真教與學的老師學生,不免有些沮喪。

今年的知性題,一在檢核解讀能力,一在評量論述能力。無論文字圖表,解讀時宜先摘要題目重點,再決定如何閱讀所附資訊(今年2小題,即使不讀背景說明也不礙作答)。圖表通常具體明確,建議先看圖再輔以文字。知性文本結構明確、訊息清楚,只要平時熟習其陳述模式,便能快速擷取訊息、統整重點。至於論述能力,則要先凝鍊論點,再以適切的論據論證論點。因此,平時除多元涉獵以充實論據,還須以批判的角度,反思不同觀點的立論基礎與限制。相異觀點間並非只能二選一,這也是考生能展現自己不同的關鍵。

感性題則以文本解讀為引導,提醒考生「感思」可以如何經由現象的觀照而誘發。對文本的解析,仍須將焦點置於題目要求,重點在掌握文本的轉折。以往「引導寫作」直接提供不同的取材面向,此次則以文學的手法啟廸學生的思路:先透過楊牧詩作示範哲思的書寫,再引用普魯斯特的說法,暗示時間感受因感官經驗而深刻,因而留下難忘的記憶。因此,考生要能更敏銳地從題目中找到可以深化自己寫作的資源。

閱讀是本,思考是根。老師或許不必逐題型而奔忙。如能取大放小,透過有效的閱讀,引導學生深入解析文本:確認所欲處理的課題、釐清思路、引發感受、分析手法、評鑑成敗,在不斷的討論與回饋中,讓學生有感能思,再適時點撥不同題型的作答技巧,以面對寫作測驗。


作者Profile / 李清筠
目前職務: 副教授
學  歷: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
研究專長: 六朝文學、古典散文
工作經歷:
  1. 教育部國民中學國語文教科圖書審定委員會委員
  2. 著作:《青春泉》、《階梯作文1》等書